党建工作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
 

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08-02-11     浏览次数:

      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他们活跃在校园里面,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美国高校也活跃着大批辅导员(school counselor)。美国的辅导员和我国的辅导员有什么异同?通过对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多角度的考察与比较,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加强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益借鉴。

  一、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逻辑起点比较

  从时间上来看,从1953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最早也就在清华大学出现,设立此项制度的工作思路是: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保证。清华的学生辅导员一般由品学兼优,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这部分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能够参与实际的校园管理,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管理学生事务。因此这种制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这部分担任辅导员的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又参与社会工作,政治素养又高,就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红又专又能的人才。因此,当今中国各级党政机构中有不少的领导人出自清华大学并非偶然。这项制度后来就在全国各大高校中进行推广了。
  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至今约有100年的历史。从美国辅导员协会(ASCA)对辅导员工作的解释来看,之所以需要辅导员,是因为当教学、课程、硬件、管理等高等教育环节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一些外围的改革却跟不上,这些外围的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等。由此可见,美国的辅导员是随着高校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辅导顾问工作诉求的时候才产生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我国的学生辅导员制度是从外部设计出来的,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而设计的;而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则是内生出来的,是随着教学、课程、硬件、管理等高教环节的进步,而产生了对辅导咨询工作诉求的情况下才逐渐创设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辅导员制度除了社会性、服务性要求以外,更富含着一种政治性要求,而美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则主要承载着社会性要求。

  二、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定位比较

  我国的学生辅导员一般情况下接受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和院系的双重领导,辅导员的职责也就相应地包括两大块:一块是接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党和国家时事政策教育等;在管理方面则包括稳定工作、奖学金管理、学生队伍建设、日常班务等;服务方面则包括助学金服务、学生贷款、心理和职业方面的辅导等。另一块则是接受院系的领导,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服务性工作。
  从美国辅导员协会对辅导员的定位来看,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为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辅导员经过培训以后都可以掌握一些辅导项目(counseling programe),辅导员主要通过辅导项目对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的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这是对专业辅导员职责的界定,另外在美国高校内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还通过兼职岗位的形式提供学习辅导或者住宿辅导等服务。
  我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美国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则在于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这样的工作职责差异和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是一致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差异值得关注:第一,我国的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这一点美国辅导员完全不需要做,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必需的。第二,我国的辅导员必须管理学生宿舍卫生、宿舍文化、学生日常行为,美国辅导员不需要做,因为在他们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这些工作是交给“宿舍部”的,通过“宿舍部”制定的制度和规范来进行管理。第三,我国的辅导员必须对一个班集体负责,美国的辅导员则不直接与班级或宿舍这样的实体挂钩,只需要为预约学生或预约宿舍服务。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在服务性的工作方面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而且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发展已经有100年,其中辅导员通过辅导项目促进辅导工作已经发展得非常有效和完备。如今,我们的辅导员制度也正在发展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工作中所面临的社会性问题迅速增多,学生心理压力、求职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新时期我们需要在新形势下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新途径,同时也需要在这些服务性工作方面学习他们成功的工作经验。

  三、中美高校辅导员的分类比较

  我国的辅导员在过去的50年中还并没有出现很细的分类,只是统称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而在社会问题复杂、学生心理问题突出、职业发展成为高校热点问题的背景下,有些高校在学校层面或院系层面开始设置专职人员负责相关事宜,但非常规范的专业辅导员并没有真正出现。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则分为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青年教师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助管兼职辅导员和高年级学长辅导员几种。各地、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辅导员的组成情况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复旦大学采取了一种开创性的“人才工程预备队”制度,人才工程预备队员逐渐成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的效果非常好。
  美国的高校辅导员分类非常细,既包括全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也包括兼职的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住宿辅导员等。心理辅导员提供个体或者团体的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必要时可以采取催眠治疗和放松治疗。职业辅导员主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个人能力、社交和个性情况,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学习辅导员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领域的各种技巧,比如说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掌握学习方法、应试策略等。生活辅导员则是综合应用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生活提供咨询。这些辅导员许多都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并且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考试。另外,在美国的高校中也普遍聘用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习辅导员、住宿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这些优秀高年级学生能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利用他们的经历和热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服务。
  两者比较下来,我们发现,美国的辅导员是依据专业来分类的,是根据“咨询辅导”这种教学外围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划分的,兼职辅导员是对全职辅导员的一种补充。而我国对辅导员的分类则是根据从业人员的性质,而非根据工作的类别,这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分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辅导员在专业化、职业化方面跟美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细分将是不可避免的。

  四、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运行机制比较

  在我国高校中,每一个班级必须配备一名辅导员进行管理,一般情况下,从形式上来看辅导员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所主管的学生工作部来进行管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事实上学生工作的重心在院系,各院系都会设立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支部)副书记和副院长(系主任),下设班(年)级辅导员。一般情况下,每周在学校层面会有一次学生工作例会,由学校层面党委副书记、相关部处和院系总支副书记(学生工作负责人)共同出席,上传下达相关学生工作事宜。会后,院系层面也会安排一次学生工作例会,根据学校学生工作例会精神和院系安排对辅导员进行工作布置,以及汇总基层情况。因此,我们主要是以班(年)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学校开展学生工作主要在于抓辅导员队伍。
  在美国高校中情况则有很大的差异。辅导员协会对会员辅导员工作有业务上的指导义务,但并不进行直接的管理。而在各高校,辅导员是通过预约制度来进行管理的。需要辅导员的时候,学生可以向辅导中心(learning centre)提出预约。辅导中心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具体的辅导员进行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比如说,某美国高校在新生入学后有若干学生向辅导中心预约上课、记笔记方面的辅导,辅导中心就会针对这些学生的需要安排一次团体辅导;再比如,某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并且提出保护隐私的要求,则会安排一次个体的心理辅导。
  具体分析,两种不同的辅导员制度运行机制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差别。我们的高校管理体制是块状的,每一个院系就是一个块,其中教学、科研、党团政工、学生管理无所不包。就学生工作这块而言,也将所有内容(教育、管理、服务)形成块状集中在院系学工组,院系学工组再通过管理辅导员来管理学生。美国高校管理体制则是条状的,由于学校实行学分制,不分班级,只有集体宿舍是学生相对稳定的地方,因此以宿舍为单位来管理学生,辅导咨询类的内容都交给辅导中心(learning centre)来做,教学科研这条线上的内容则在院系。
  从这两种运行机制的优劣上来分析,我认为美国的辅导员制度高度专业化,非常有针对性,其优势不言自明,但是其缺陷就是只有少数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才能得到这方面的服务,大量比较被动的学生无法接受到学校辅导。我们的辅导员制度尽管在专业化方面做得还不够,也存在辅导员工作事务化的问题,但是通过我们严格的管理,辅导员还是能够做到给所有学生以一定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

  五、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的比较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是管理型的,辅导员必须对一个班级(生活园区的楼)实体负责,工作的重心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尽管我国的辅导员一般情况下都经过严格选拔,具有比较高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稳定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一个班级的工作,辅导员除了自己的努力工作以外,还要依赖班级的学生队伍。因此,学生队伍建设也成为了我国辅导员所特有的工作内容。总的说来,我国辅导员是一个班(年)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班级稳定、管理班级日常事务、为学生服务都是通过班(年)级的学生干部进行的。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辅导员在毕业分配、评奖评优、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分配型的权力,这种分配型权力可以激励学生干部为学生工作而努力。今天这种分配型权力随着社会的改革已经削弱很多。不过,我们的辅导员还是可以将奖学金、评优、出国、出境交流等机会作为调节杠杆来抓学生队伍。这种管理和领导式的工作方式会衍生出一定的不公平,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相比在获取学校资源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优势。
  美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是服务性的,只要有需要,学生都能够通过预约辅导员解决许多的难题,这是一种辅导员对学生的直接服务。一般情况下,合格的辅导员都能够以比较热情、周到、科学的工作方式赢得学生的好评。
  可以说,两国辅导员在工作方式上的差异是由各自的学生工作体制所决定的。我们的工作方式有两大优势:第一,通过辅导员的管理和领导,学生干部的广泛参与,实际上是扩大了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数量,因此在为本班(年)级学生的服务方面可以做得更全面、更完善。美国的辅导员在面上的工作效果很有限,只是对提出预约请求的一小群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第二,学生干部广泛参与学校事务可以培养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这样可以培养出一批知识、能力、政治素养都非常强的人才,蕴含一种人力资源开发功能。尽管美国也有优秀高年级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制度,但在那种制度下学生仅仅参与对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而获取一定的酬劳,不能参与校园管理事务,这在培养人才方面就没有我们这样的优势了。我们工作方式的缺点则在于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相比获取学校资源的优势所导致的不公平。

  六、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比较

  我国辅导员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几大块内容。从工作效果方面来看,管理和服务两大块内容能够在辅导员的领导和管理之下比较好地完成。具体表现在,我国高校稳定、犯罪率低、学风比较好、积极向上的学生活动丰富、有良好的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学生毕业率比较高等。这些都得益于我国高校党委的有效领导,强有力的管理体制,辅导员的指导和管理能力以及细致全面的工作。不过,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应属于辅导员最重要职责的工作做得还没有完全到位。第二,我们在心理辅导、职业辅导这些非常专业化的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晚,工作人员和辅导内容方面都还没有专业化。
  美国辅导员工作内容在于服务,因此在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方面,能够应用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为辅导学生而服务。因此,向辅导中心寻求帮助的学生确实能够享受到比较好的服务,不过在学生接受服务的广度方面跟我们相比就有很大差距。美国高校将寝室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等工作都交给宿舍部管理,并且管理比较松散,更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校外租房,无法进行管理。因此美国高校不像我国高校那么稳定,犯罪率也比较高,学生学风也没有我们这么好,毕业率也比较低。总的来说,两国辅导员工作效果因宏观环境、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各有优势,各有缺憾。
  通过中美高校辅导员的比较,我们发现我们现有的辅导员制度尽管与美国辅导员制度相比在专业化和服务性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在自身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其是一种管制性运作方式,也会导致不公平的问题,但总体说来,我们的制度运行还是有效的,能够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通过比较我们也能够吸取到美国辅导员制度的一些经验:第一,在应用各学科的成果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方面我们可以吸取他们的经验,争取做得更好。第二,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可以参考他们的做法,将学生工作不局限在院系,还要延伸到公寓,以住楼辅导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在对辅导员职责的定位和辅导员工作的分类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他们的做法,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习辅导等社会化的辅导剥离出来交给一个服务性机构来统筹,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稳定工作等职能归入宿舍,由住楼辅导员来进行管理。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争取将辅导员制度逐步完善,做到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管理性和服务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