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会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09-12-16     浏览次数:

     

榜样、引导、沟通、关爱

英语061班班主任  李亚妮

有句话叫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既然决定接受班主任的工作,就应该在心理上,行为上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两周的实际工作,会议学习以及思考总结,我对于如何做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了初步体会。对于新生来说,尽快融入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生活,关心到今后的学习及生活。所以,开学以来我在三方面尤为注意:

一、班主任应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才能够为人师表,行为示范。我一直在试图通过自己的改进和表现来影响学生。我想一个积极上进,一丝不苟工作,笑对生活,在探索中工作的老师,她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得到启发。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师生沟通的绿色桥梁。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而思想工作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有无良好的沟通。因为年龄的缘故,我和学生们关系处的很融洽,他们也愿意和我交流,我们通过电话,网络沟通,聚会等方式建立了信任。应该说这样的良好沟通给我在思想工作中提供了很大的优越性。同时,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凝聚力及风气建设中予以引导。鼓励大家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积极参加班级及院系里的各项活动,展现自我,发掘潜力。根据张光强书记的对新生的一封信的学习,针对我们班的具体情况,我们决定在国庆节后的每一星期六晚上举办英语角,练习听力和口语。在这里,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我们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文章,并且邀请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改善我们的交际能力, 并且促进思想的交流。

三、用心关爱学生的方方面面。我们经常说以心换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深刻感觉到这一点。作为班主任,最重要的就是关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其他方面。对他们要一视同仁,不忽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打算经常和同学们搞一些活动,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陪女生逛逛街,聊聊天。更多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从接待新生进校至今已有两个礼拜,在与我们班学生的接触当中,我自己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在和我的交流当中,同学们很快地融入到了新的环境,正努力为学好专业课刻苦认真,为锻炼能力而积极参加活动。 今天的总结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也许我的管理经验和水平都不够理想,但是我想只要我用一颗真心去爱他们,他们也会带着这份真诚的爱在大学中学会做人处事,并且努力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总结

英语062班班主任  李敏

本月二十七日,我校组织新生班主任参加大学生心理培训,以下是我的感受与总结: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有很多是在刚进入大学时,由于高中与大学各方面的不同,伴随着进入大学的喜悦,有些同学夹杂着几许忧愁、几许焦虑,种种心态,给一些同学带来不适应,造成心理问题。为防微杜渐,及时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习方面的不同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等都不同。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2.环境的不同

大学校园比中学校园面积大,楼群林立,是个小社会。我国高校采取的是住宿制,步入大学即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集体生活。在中学,为迎高考,除了学习,一切事情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满眼灰色的楼群产生厌恶情绪,大脑反应慢,经常出现忘记返回路线的情况。

3.人际交往的不同

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经常埋怨自己没有,甚至想逃避。

二、大学生容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怕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它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与罪疚感的增加等。而过度的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会损伤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忧虑症、神经衰弱等,从而严重地影响大学新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冷漠

冷漠是个体遇到挫折后的一种防御手段。它包括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活动意向减退、情感淡漠、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维停滞。在生活中,当一个人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心态,以来保护自己。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

3.狭隘

狭隘表现为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思想上产生“意结”,常常为一些小的意见和得失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拔,遇事好猜疑,万事计较,一天到晚疑神疑鬼,闷闷不乐,苦恼不满。如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伤害了自尊心,生活上单调乏味,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易产生狭隘心理。

4.狂妄自大

狂妄自大是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给予过高的估价而产生的一种虚狂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以为是、任性逞能、目中无人、事事以我为中心,好发表自己的见解,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比如,家庭溺爱、娇惯,导致习惯支配别人、命令别人;个人天份较高、学习成绩突出、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的学生,形成固执已见,不听别人劝,往往阻碍着他们接受新的教育。

自卑表现为完全丧失信心、胆子小、信心不足。病态的表现为:怕见生人,一见生人就会全身紧张,手足无措,惟恐别人笑话自己,自我感觉一切不如人,对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人际关系冷漠。

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调适

人的心理状态虽然受社会学习、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人们仍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调节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大学生入学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对大学生讲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问题,让学生有个思想准备。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努力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

创造一种和谐学习生活环境,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同学的良师益友,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让新生消除陌生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健全、丰富、优化党团组织

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人物报告会、优秀团活、党课等多种途径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并在情感的升华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框架。

4.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

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就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如:一门功课两人都考了80分,如果一个人原定目标为90分,他便有可能产生挫折感,而另一个人原定目标为70分,他便没有挫折感。因此,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制定计划时考虑到它的可实现性,多订一些近期目标,少定长远目标。

5. 建立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

新生入学后,找学生谈话,做心理档案,进行跟踪了解,开办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等,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拨专项经费、有专人负责。心理咨询的形式很多,一般有面谈、集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要注意跟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特点是要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通过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提供最大的帮助,使每个莘莘学子都成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的分析和应变

英语063班班主任  赵娟

每个有志青年满怀豪情地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人生新阶段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心理问题。

首先是生活环境不适应。大学新生从原来父母包办一切到大学生活的一切靠自己。这种依赖和独立的心理反差,容易让新生们产生难以适从的感觉,对大学原有的浪漫想像也随之打破,同时会滋生出孤独感、怀旧情结和对新事物的紧张情绪。

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多和同学、舍友交流,大家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感受,有无法适应的情况应适时求助。这时候父母不应该继续鼓励依赖而是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够很好适应大学生活。

其次学习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习心态和目标不适应。心态方面,新生从高中时备受关注的佼佼者到大学里的普通一员。优越感的丧失和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支撑点使得很多新生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开始在浑浑噩噩中度日。学习目标方面,大学与高中具有显著的不同。高中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高中时代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填鸭式教学”中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进入大学,很多新生无法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又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压力感和无力感成为新生的难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多向老师和师兄师姐请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次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已经超过学习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沟通、交往技巧等。一些大学生高中时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和人交往,同舍友、同学甚至老师的关系紧张。所以这就成为他们要面对的重要困扰。

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搞好人际关系的本领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人际交往的本领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得来。只要注意以下原则,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难事。这包括: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真诚地关心别人;多请别人提意见和帮助自己;留心为别人服务;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还有网络成瘾现象。网络之于大学生是充满吸引力的。其原因是:在大学,同学之间的联系过于松散,各人顾各人的,也就无法形成与现实中他人、团体的紧密联系,一些大学生开始借上网来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就变得对网络极度依赖。对网络的沉迷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厌恶和逃避,导致人际关系疏离,自我迷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建议学生多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不仅能加深彼此的了解,也能让自己学习之外的能力得到展示,更能增强对团体的群体归属感,这种情感的依恋有助于降低单独性的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上网正是这种活动。反之,当个体游离于团体之外,不被团体所接受时,就更有可能转而从网络上寻求精神支持。

面对以上问题,作为老师应该主动积极帮助学生走出困扰,尽快适应新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之我见

英语064班班主任  顾荣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在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中间,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并且呈现上升发展的趋势。通过参加学校为新生班主任举行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我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更多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生理、心理、环境等。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中小学生、成年人相比,大学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他们离开了家庭和父母的呵护,相对独立,同时又居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过着集体生活;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仍处在青春发育期,迅速趋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情绪、心理都相对不稳定。不仅仅学习成绩差、社交能力低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也有心理障碍。大一入学的新生会因为生活、学习、人际环境的突然改变,高中时期的强烈优越感的失落,而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产生心理创伤,最终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通过这次的专题学习,我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及时、正确地识别、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1.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对每一个新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自我的目标还是社会的期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能否在这种环境变迁下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中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有效而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因此,在大学新生入学班主任有必要岁学生进行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缩短心理转变所需要的适应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新生在适应环境的幅度和程度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班主任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的同时,还要通过与学生个别接触、访谈、面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完善提高自身的心理保健知识

班主任要加强心理保健方面的专题培训,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懂得区别政治思想与心理问题的异同,掌握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对那些心理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介绍或推荐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去寻求帮助。班主任要不断提高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要了解班内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例如讲座、报告、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培训、电影赏析等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教育与预防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摆在每一个高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班主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利用我们工作的特点,调动班委、团委及心理联络员的力量,对班内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充分地了解,积极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努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尽己之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贸061班班主任  王晓睁

九月二十七日,我校举办了新生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知识专题培训,作为一名新生班主任,在这次培训上,我受益良多。在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后,我深感这次培训的必要性,而这次培训也无疑对我今后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以下就是我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学习后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境相符合。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是社会适应正常。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是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从心理结构的几个方面看,一旦它们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可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他研究的杰出人物称为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年龄较大的人身上,它往往被视为事物的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目标而不是一个活跃于一生的动态过程,它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是静态的,而是发展着的,他们正在走向成熟。实践的过程意味着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十六个方面:

(一)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

这种能力的第一种表现形式是能够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正确而有效地识别他人的不寻常的能力。自我实现者往往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独特的东西,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渴望与陈规中,大多数人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世界混淆。因此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非他们自己或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称此为“明净的眼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能够体验的最美的事物是神秘的事物,它是一切艺术和科学的源泉。”在这里决定的因素是智慧的力量,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现并感受一切的美好。对于健康人而言,未知的事物未必可怕,他们不会否认或忽视未知事物,不回避它们或自欺欺人地把它们看成已知的,他们也不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分类和成规化。例如:怀疑、试验、不确定以及因此产生的延迟作决定的必要性虽然对大多数人是种挫折,但对自我实现的人是一个令人愉快而且富有刺激性的挑战。

例如:大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面临完全陌生的生活与人际环境,未知的专业领域,有的学生感到“大学生活适应”与“角色转换”的适应期困难,有的学生积极地参与适应新环境并很快在新环境中找到乐趣与意义,而有的学生则对环境适应产生退缩与恐惧感甚至导致休学乃至退学。一位来自西北山村的新生倾诉:“我不能看到学校食堂的饭菜,特别是油条;我也不能习惯听大家讲普通话,失去了家乡的乡音,我觉得生活失重了。”这是典型的大学生活适应不良。

(二)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自我实现者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悦纳自我,同时毫不懊悔、抱怨,尽管自己的人性有弱点,与理想有种种距离,但他们仍可以从本质上接受而不感到真正忧虑。我们能够以一个人在接受自然特性时所持的那种毫不置疑的态度来接受脆弱、过失、弱点以及人生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自我实现者对现实看得更清楚:他们看到的人性的本来面目不是他们希望中的人性,他们的眼睛不为各种有色眼镜所累,从而歪曲、改变或粉饰所见事实的真象。

第一个接受是在各个层次上都能够接受自己,例如爱、安全、归属、荣誉、自尊等,所有这一切都看作是值得花时间和精力的,他们倾向于接受自然的作用而非愤愤不平。

自我接受与接受他人紧密相关体现在两个方面:他们没有防御性,没有保护色或伪装;他们厌恶他人身上的这种做作。他们能与自己的缺点和平共处,那么缺点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使人觉得根本就不是缺点,而只是中性的个人特点。

(三)自然地表达自己

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在数量与质量上与普通人有所不同。自我实现者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奋斗,而是发展。他们努力成长日臻完美,努力将自己的风格发展得日益全面。普通人的动机是为匮乏性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而奋斗。他们的动机是发展个性,表现个性,更加成熟、自信、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四)以问题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一般都强烈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自身以外的问题上,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实现者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们身外的问题。有些任务未必是他们喜欢或他们自己选择的,而可能是他们所感到的责任与义务。一般而言,这些任务是非个人的,不自私的,更确切地说,它们与人类的利益或家庭的少数几个人有关。这种态度对于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都具有意义,他们超越琐事、视野开阔、见识广博,在更加广阔的参照系及笼罩在永恒的气氛发现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意义,它仿佛传播了一种宁静感,摆脱了对于紧迫事务的焦虑,而使生活不仅对自己而且对那些与之相关的人变得轻松了。

(五)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可以离群独处而不会使自己感到不舒适,他们常常可以超然于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静,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不安的事情的影响,他们对待个人的不幸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强烈。这种超然独立也许与其他某些品质有关。首先,可以认为他们比一般人更客观。具有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例如,当面对难题、焦虑、责任时仍然能够谈笑风生,坦然自若。

(六)意志自由: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是贯穿于自我实现者的始终的,因为他们是由成长性动机而非匮乏性动机推进的,他们主要的满足不是依赖于现实世界、依赖于他人、文化或达到目的的手段,他们自己的发展和持续成长是依赖于自己的潜力以及潜在的资源所实现的。正如树木需要阳光、水分与养料一样,大多数人需要爱、尊重以及其他基本需要,而这种满足只能来源于外界。一旦获得了这些外在的满足物,人们内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满足物所填补,个人真正的发展问题就开始了,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问题。这种对于环境的独立性意味着遭遇打击、剥夺、挫折时的相对稳定。

由成长性动机推进的人,他们很坚强,能够不受他人的赞扬甚至自己感情的影响。荣誉、地位、奖赏、威信以及人们所能给予的爱,比起自我发展以及自身成长而言,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要达到这种超然于爱和尊重的境界,最好的方法是事先就有完全同样的爱和尊重的充分的满足。

(七)欣赏的时时更新

自我实现者具有奇妙的反复欣赏的能力,他们带着敬畏、兴奋、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饱满地、天真无邪地体验人生的天伦之乐。每一次落日都像第一次看见那么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的,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见到第一个一样是令人惊叹的产物。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事物也会使他们感到激动、兴奋和入迷。这种奇妙的感受并不常见,他们只是偶尔有之,而且是在最难以预料的时刻到来。他们还能够从生活的基本经历中得到喜悦、鼓舞和力量。此外,还应加上一种特殊体验:对于自我实现者的性愉快,特别是情欲高涨提供的不仅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还有某些基本力量的增强和复苏。

(八)高峰体验

对于自我实现的人而言,他们有一种相当共同的极为神秘的主观体验,这是一种气势磅礴、漫无边际、视野无垠的神秘体验。伴随着的主观体验是巨大的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感的感觉,体验到更加有力但同时又是孤独无助的感觉,他们感到某种极为重要极有价值的事情发生了,在某种程度上,感受主体被改变了、增强了,因此,他们同时兼有自我的丧失与自我的超越体验。马斯洛曾用神秘体验、海洋感情、终极体验等描述。

高峰体验是一些极大增强的、有着自我丧失或自我超越的体验。正如本尼迪克描述的那样:以问题为中心,高度的集中,奉献行为,强烈的感官享受,对音乐或艺术忘我的热切的欣赏。

(九)社会情感

由阿德勒提出的,表示一种与人类一体的感情,他们对人类怀有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真诚地愿意帮助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由于他们在思想、冲动、行为、情感上都与人有所不同,他会常常感到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也会偶尔表达出气愤、不耐烦或厌恶,但仍然能够表现出宽容与理解,因为一些事情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另外一些事他们可明察。

(十)理想的人际关系

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对爱的理解的完整,对爱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懂得处理好专一排他的爱情与普通的社会感情的关系,仁慈、爱和友谊同时存在,他们对所有的人和蔼和耐心以及对那些应受谴责的人的严厉,构成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非常平凡,本来他们可以不平凡,他们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以致感到极为痛苦,但仍不明白良好的愿望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果。二是他们能够吸引一些钦佩者、朋友甚至崇拜者,但他们可以较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十一)民主的性格结构

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明显的民主特点,对大多数人认为明显而重要的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都能包容,并具有深厚的民主感情,他们不管一个人有什么其他特点,只要某一方面比自己有所长,就可以向他学习。在学习中表现出真诚与谦逊。因为他们确信:与可能了解以及他人已经了解的相比,自己懂得太少了。他们还有一种最深奥也最模糊的倾向:只要是一个人,就给他一定程度的尊重,甚至对于恶棍,他们似乎不愿意超越某种最低程度去降低、贬损或侮辱其人格。

(十二)区分手段和目的

自我实现者能够很好地区别手段和目的,他们致力于目标,手段则相当明确地从属于目的。他们较常人更有可能纯粹欣赏的乐趣,又能享受到达的乐趣,同时能够欣赏前往本身的快乐,他们通常能将机械的平凡的活动变成具有内在欢乐的游戏、舞蹈或戏剧。正如韦特海默所说的那样:大多数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具有将某些陈腐的程序、机械呆板的体验加以转变的能力。

(十三)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他们确信:自我实现者的富有思想性的、哲理性的幽默比普通的双关语、笑话、妙语、揶揄和开心的巧辩更能带给人思索与启迪。恶意的幽默、体现优越感的幽默、反禁忌的幽默都不会使他们感到开心,自我实现者的幽默是更加紧密地与哲理相联,它通常笼统地取笑人类的愚蠢,忘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妄自尊大,有时以自嘲的形式出现。

(十四)创造力

自我实现者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与莫扎特型具有特殊天赋的创造力不同,而与未失童贞的孩子们的天真的、普通的创造力一脉相承,它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大多数人随着对社会的适应逐渐丧失了。自我实现者保持了这种以新鲜、纯真、率直的眼光对待生活的方式,或者先像大多数人一样丧失了它,但在后来的生活中失而复得。

这种创造力并非总是以创造艺术作品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健康人格的一种显现,仿佛是映在世界上的投影,或者仿佛为这个健康人所从事的任何工作涂上一层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是富有创造力的木匠、园丁、职员。一个人会以源于自己性格本质的某种态度、精神来做任何一件事,甚至可以像儿童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观察世界。

这些人较小屈从于外界的压力与阻力,较少适应社会上存在的文化类型。即更加自然、更具自发性和人性。

(十五)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从赞同文化和融合于文化意义上讲,自我实现者都属于适应不良。他们能够与文化和睦相处,但从某种深刻的、意味深长的意义上,他们抵制文化适应。并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超脱于包围他们的文化。

他们是自主的人,对文化进行权衡、分析、辨别,然后作出自己的决定,他们喜欢独立于他人,喜欢独处,对熟悉的习惯的事物的需要及偏爱不像一般人那样强烈,他们更多的受个性原则而非社会原则支配。

然而,如果我们把他们同过分社会化、行为机器人或者种族中心主义相比,我们就会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假定:他们是另一个亚文化小组,更少文化适应、更少平均化、更小模式化。他们处于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按照文化的相对接受到文化的相对分离的顺序排列的。

(十六)自我实现者的缺陷

自我实现者是现实的人,因而他们有着世俗的欲望与人性的弱点。他们也会不时地暴露出易怒、暴躁、乏味、自私、沮丧等弱点,他们会因自身的坚强而显得有些无情,他们也会因其仁慈而犯错误;他们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自我实现者会犯错误,但他们能够恰当地加以纠正。

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总结

国贸062班班主任  赵丽丽

本月二十七日,我校组织新生班主任参加大学生心理培训,以下是我的感受与总结:

现代校园,涌动着一批批年轻的追梦人,也流动着一个个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大学生部落。正如一位大学生所说:大学是一片蕴藏无限潜力与无穷魅力的海洋。人生的路有许多,但关键时候只有几步。进入青年初期的大学生,由于经历相对简单,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的生存背景,有人称之为门内人;而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经历考学的压力、生存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与社会竞争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将是奠定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之所以危机四伏,是因为大学生身心都处于剧烈变化与压力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自我控制不力则易引发问题行为甚至步入偏差,自伤、自杀甚至违法犯罪。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九是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长期的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也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来自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也需要引起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关注。

(一) 大学生关注个体心理健康

1、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是合理作息,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二是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体重保持正常水平;三是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用脑过度;四是积极休闲,选择文明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娱悦身心;五是适量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大学生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网络沉溺、暴饮暴食、节食瘦身、晚睡晚起,饮食不规律、不从事体育运动、抽烟酗酒、做危险动作等。

2、培养和完善人格。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情绪反应适度正常,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3、投身社会实践,扩大人际交往,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并寻找广泛的社会支持。当面临挫折与压力时,广泛宽厚的社会支持会帮助大学生走出沼泽地,走向开满鲜花的岁月。

(二)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重道德灌输,轻道德践约;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养成教育的倾向。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教会学生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务,学会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是前提;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学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课题,可以说,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3、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的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