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天地» 老腔巾帼诉情长——记老腔艺人张香玲老师
 

老腔巾帼诉情长——记老腔艺人张香玲老师

来源:   作者:文/柯张璇    发布日期:2017-08-23     浏览次数:

     

  8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赴陕西西安传统文化调研服务队一行人来到了华阴老腔发源地双泉村,在这里有幸拜访了老腔艺人、著名老腔艺人张喜民老师的女弟子张香玲老师。

  拜师学艺

  张香玲老师出生于1966年华阴双泉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2004年以前,她还是当地的一位普通村民,由于年幼时听村里老腔皮影戏的耳濡目染,张老师平日里对戏曲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农忙闲暇之时,随意地哼上几句。但因为家庭条件的缘故,一直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直到2004年,华阴老腔在陕西省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张喜民老师一行人被当地文化局请到省城,这一在当时濒临灭绝而又极具特色的地方小戏登上了大台面,加上兴趣的促使,张香玲老师就开始考虑起拜师学艺的事情了。

  张老师在拜师之前也考虑了许多,由于华阴老腔是家族戏,只传同族的男性,而生旦净丑都是一人演绎。以前更是没有女人唱老腔的先例,而且老腔那高亢的音调,很多女性难以恰如其分地把握的。张老师突破了世俗的观念,一心只想向张喜民老师拜师学艺。张喜民知道后,也很重视,亲自到她家去,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张香玲成为村中第一个拜师学艺的女弟子,并在村中掀起一阵“老腔热”,许多妇女都找上张喜民老师家中拜师学艺。由于张喜民老师经常出去演出,张香玲专门用MP3录了师傅唱老腔的音,并到师傅那里把老腔的词抄写下来,一边干农活,一边听。先学会唱个大概,在到师傅家请求指正,努力钻研。时过境迁,当时学习老腔的妇女很多都放弃了,只有张香玲一人坚持学了下来。

  来自《白鹿原》的转折

  2006年,张喜民、王振中老师二人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们一行人也应邀去北京参加《白鹿原》的演出。那时张香玲还是剧团的一个唱配角的新成员。那一次,本要去北京的A角正好有事,作为B角的张香玲便去了北京,这也是她第二次登台演出。

  这次意外的机会,让张香玲惊喜不已,没想到自己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妇女,竟然能够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之后她又跟随张喜民老师的团队辗转各大城市演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地成立了文化馆和老腔培训中心。张香玲老师便跟随来到培训中心,继续打磨唱功。

  离开喜民班

  张香玲老师来培训中心不久,因为诸多的原因,不得已离开了师傅的班子。当时邻县华县的一个文化传媒公司正好要组一个老腔班,张老师便来到了这里。在这里,由于时间更加充裕,加上有老师的指点,闲暇之余,张香玲老师便多多练习,学会唱更多折的老腔。

  好景不长,传媒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演员的工资没着落,张老师又来到了咸阳的一个新开发的古桥景区演出。但是这里的游客不多,虽说一日三餐,工资不愁,但是张香玲老师并不想止步于这种“养老式”的工作。这里的工作要求她们一天都守在这里,反而不利于老腔的宣传。于是,张老师就要求老板,游客多的时候他们来唱老腔,没事的时候可以回家,或者去别的地方。

  老腔皮影,双花齐放

  过了不久,就有其他老师给张香玲提议,原生态华阴老腔就只有单调的表演形式,略显枯燥。老腔如果作为皮影的唱腔发展,形式更多,更吸引人。而老腔皮影,最原始,最古老的时期就是密不可分。于是,张香玲老师回到了村子,再次向请张喜民老师学习老腔皮影戏。张香玲也非常下功夫,掌握了月琴、板胡、鼓等五种唱皮影戏必需的乐器,技艺逐渐精湛。张老师又请了五位乐器演奏的师傅,自己则作为主唱,相互配合,不断练习。

  2011年农历二月二当地的龙王庙里,张香玲老师唱响了她的第一台皮影戏。上台前,她很紧张,但得到了师傅的鼓励与支持。这次演出,张香玲老师大获成功,也一炮打响。张香玲老师团队的演出,既有原生态老腔的演出,也有皮影演出,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创举。随后,张老师便带着她的团队在渭南、西安等地演出。

  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

  2013年,张香玲在民政局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老腔皮影艺术团,自己则是团长,人数固定,随时参加各种演出。大到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公益演出,小到当地中学的邀请,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都去参加。从最初06年的《白鹿原》,到随后去香港演出的《山海经》,再到去年荣登央视戏曲春晚的《借赵云》,渐渐地,香玲老师和她的皮影团足迹遍布了全国,甚至去了新加坡,以及即将要去的新西兰。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将华阴老腔带去了延边,边疆,甚至海外,大大提高了华阴老腔的知名度。

  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是继张喜民老师帮子之后的第二个官方认可的老腔团队。张老师感慨良多地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初学老腔,只是凭借这一腔热情,没有想那么多,没想到以后老腔有了这么好的发展,自己的机会就更多了。

  张老师还说,自己的演出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肯定,看惯了当今“小鲜肉”,这种原生态不走寻常路的演出,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张老师颇具幽默地说,自己演出,从不化妆,因为干农活皮肤晒的很黑,常常黑着一张脸,穿着花衬衫,板鞋就上台了。有人也劝她:好歹上台之前化个妆嘛!老师也拒绝了,她骨子里的淳朴,从不认为自己是台上的那种演员。

  之后,张老师开设了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宣传起了自己的艺术团,自负盈亏。现在越来越多的团队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老腔,碗碗腔,花腔的自由组合,更加大力宣传了传统文化。

  华阴老腔的兴盛,离不开张香玲老师这样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的努力。张老师给我们讲述着,饱含了她的热情、喜悦、激动、不舍或是无奈,深深刻在她的表情中,恍若昨日重现。她的一腔热血,如同她华阴老腔中唱的“喊得巨灵劈华山,喊得老龙出秦川”一般,洒在了关中大地上,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与张香玲老师交谈

与老腔艺人张香玲老师合照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