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学生工作» 学生天地» 让民乐流传,让创新闪光——访华阴老腔传承人张猛
 

让民乐流传,让创新闪光——访华阴老腔传承人张猛

来源:   作者:文/马凤岐 图/全体成员   发布日期:2017-08-23     浏览次数:

     

  题记:本次三下乡中,小组一行人来到了华阴老腔发源地双泉村,机缘巧合,有幸拜访了著名老腔艺术家张喜民老先生的孙子,也是华阴老腔传承人,年轻一代的领军者张猛。

  春晚一曲,唱红了老腔

  2016年,春晚上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吼》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老腔,体会到了它独特的魅力。但其实在此之前,老腔已经活跃在大众视野里。之前大热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段表演大闹天宫的皮影戏,搭配的就是老腔,只不过当时很多人说“那段秦腔配音很燃”,误以为是秦腔。交谈中,张猛提到,老腔和秦腔还是不一样的,前者来自东府,后者来自西府,而且从演奏乐器也可以看出差别,表演上,秦腔属于板腔体,更一板一眼,而老腔还常体现出曲牌体和说唱体特征,表现形式更为综合。如果说《大圣归来》中,老腔的惊艳表现是昙花一现,那么后来的春晚,则让老腔红遍了大江南北。据张猛说,张喜民老先生的演出机会自2016年春晚之后翻了好几番,他们也在市里的文化馆开起了培训班,越来越多的人对老腔有了兴趣,想去学老腔。

  青黄不接,良莠不齐,老腔传承困境

  提起老腔的传承,张猛一脸忧色,他给我们看了几期老腔培训班的照片,说道:“你们看培训班的学员,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几乎看不见年轻人学这个。”“我们家里年纪小的这一辈儿也只有我一个人还会唱老腔了,他们有的要上班,有的忙着挣奶粉钱。”“它(老腔)毕竟不是什么能带来稳定收入的东西,受众也没那么广泛。”那么现有的传承人又如何呢,张猛说,现在很多学员也很功利,学老腔就是为了商演赚钱,学了个皮毛就出去演出,唱得不对反而标榜为个人风格和创新,在他看来是件很荒唐的事情。他不无伤感地说起,一方面,有人来学你爱的艺术你很开心,另一方面,他们学又不学精,不学完,糟蹋了好好的传统民族艺术。不禁让我联想到《百鸟朝凤》中,我所看到的,焦三爷爱的并不是唢呐本身,而是奏毕“百鸟朝凤”之后,众人投来的倾慕眼光,及那些眼光给他带来的社会地位。他的徒弟游天鸣,也是听闻“吹唢呐很神气”,才肯苦心学习。后来,游天鸣长大了,他和伙伴们吹唢呐,是为了“拉活赚钱”。而一旦赚不到钱,他们便集体选择进城打工。老腔亦然,没人去细思,老腔的变革与新生。因他们唱老腔,并非出于热爱与理想,而只是“活着”和“饭碗”在驱动他们“工作”而已。

  创新,要以传承为本,与时代接轨

  面对老腔传承的现状,张猛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想先将老腔这套东西完完整整地学下来,先保留传承,再进行创新。相比起继承,他更推崇一以贯之。继承,追求的是继承过去存在的东西,让过去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现在。一以贯之,则要把现在存在的东西与过去联系起来,明确建立一条从过去发展到现在的脉络,让现在存在的东西能够拥有过去。没有什么是应当永恒存在的。过去曾存在的东西,最终都要消失于未来。唯一永恒的东西,是那条从过去的过去向现在与未来一路发展过来的脉络。这条脉络才是唯一真正和永恒的传统。所以,所谓弘扬传统,应当抓住这条脉络去把过去的一切和现在的一切都贯穿起来。而不是从过去的历史里切割出几个碎片和符号,就好像只有保持这几个符号原封不动,才算是保住了传统。

队员学弹月琴

张喜民老师家中

与张喜民之孙张猛合照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