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综合新闻» “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共同文化记忆”主题系列讲座(二十)
 

“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共同文化记忆”主题系列讲座(二十)

来源:   作者:王竞仪 凌淑珍   发布日期:2023-09-25     浏览次数:

     

9月23日至9月24日,“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共同文化记忆”主题系列线上讲座持续进行。来自肯尼亚作家Yvonne Adhiambo Owuor、自由撰稿人和《格尔尼卡》杂志(Guernica Magazine)高级编辑April Zhu (朱萸)以及来自肯尼亚拉穆群岛西尤村的郑和船队船员后裔夏瑞馥(Sharifu)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郑和与中非想象”系列讲座。本场讲座由学院英语系凌淑珍副教授主持。

Yvonne Adhiambo Owuor指出,其文学作品《蜻蜓海》是目前现有的唯一一部依托于郑和远洋航行历史背景讨论中非间共同文化记忆并开展叙事的小说,《蜻蜓海》在如何运用这故事来传达中国的信息方面做到了独一无二。然而丝绸之路上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中仍有许多历史依然停留在口头世界,这也需要进一步朝向转化为文字形式方面发展。


123123.png

在9月23日的讲座中,April Zhu围绕神话传说在非洲和中国的影响、明帝国的建立以及远洋航海活动、中西方殖民主义的比较与反思、中非友好往事的回顾与展望、第三世界与中国的友谊、海洋航行与文明交流的解读方式、中国陶瓷与非洲考古的关联性、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关于中国在肯铁路建设的争议、对《蜻蜓海》小说的故事概述与理解等多个话题进行讲述。April Zhu指出:世界文明应该通过海洋而非通过拥有地理或领土联系的大陆来理解。明代时期,明帝国在明成祖朱棣的领导下崛起。该时期舰队规模庞大,船只构成超过200辆之多,航行距离远至非洲东海岸。近代扩张主义与帝国主义泛滥时期,作为一位积极的改革者,梁启超通过郑和远洋航行及与海外诸国的互动历史证明中国与其他国家性质不同,中国从不侵略他国。同时,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和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早自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国与肯尼亚、中国与索马里交流,近至毛泽东时代坦赞铁路的援建以及江泽民时期的频繁国事访问、当代中国援非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友好交流史的有力佐证。随后,April Zhu讲述了非洲郑和船队后裔夏瑞馥背后的故事、并简单介绍到李新峰博士《非洲探寻郑和路》作品的系列内容。

23234.jpg

在9月24日的讲座中,夏瑞馥以“拉穆岛和帕泰岛:中国探索的岛屿与伟大的亚洲文学和文化”为主题,围绕拉穆岛和帕泰岛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以及历史背景,郑和船队的中国基因传承,包括舞蹈、饮食在内的肯尼亚的岛民文化,斯瓦西里文学与诗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融合人五个主题展开讲述。夏瑞馥表示:现今发现的考古证据为中非间往来提供了丰富的史实证据。肯尼亚村庄中发现唐代青瓷、当地居民具有中国DNA以及拉穆岛附近的中国沉船均证明肯尼亚拉穆岛与帕泰岛存在与中国相关的历史联系。同时拉穆岛上依旧存在部分中国菜肴与饮食偏好,也间接佐证了中非间基于郑和远洋航海这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共有文化记忆。

345435.jpg

在会议的交流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与郑和相关的非洲文学作品”、“关于郑和的传说、痕迹与关键词”等问题与Yvonne Adhiambo Owuor、April Zhu与夏瑞馥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此次讲座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到郑和远洋航海历史事件中的中非共同记忆、帕泰岛与拉穆岛的风土人情以及其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渊源,为同学们进一步开展对中非共同文化记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编辑:曲斌     终审: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