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首页» 本科生教育» 科创园地» 2023年大学生科创计划项目
 

2023年大学生科创计划项目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4-03-29     浏览次数: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等级 项目负责人姓名 项目其他成员信息 指导教师姓名 项目简介
1 基于提升文化自信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国家级 朵茂星 吴阿楠、唐利君、金灿然、李佳颐 史亚菊 陕西非遗资源丰富,但在各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上存在不平衡问题。本项目在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指导下,拟用双语(中英)对知名度低但意义重大的非遗项目进行短视频宣传,采访非遗传承人及国外友人,建立非遗微信公众号,开展非遗进社区志愿活动,从饮食、服饰和民俗表演等角度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推动非遗走向年轻化,以信息技术为媒介推动非遗走向大众化,以“英语+农业”为依托推动非遗走向国际化。
2 “光阴可爱·四时稼穑”二十四节气汉语分级读本编写与
网络推广
创新训练项目 国家级 马美 吕佳悦、程钰珂、张宇宸、徐善波 张杰 本项目通过对汉语分级读本编写与新时代中国农耕文化推广的研究,吸纳现有理论和方法,致力于编纂一套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汉语分级读本,并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数字化和游戏建构的手段对其进行多元推广。该项目成果将作为我校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孔子课堂首部自编汉语教辅材料,用于孔子课堂汉语学习者的日常教学。对助力我校具有农业特色的孔子课堂建设和中国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探索互联网时代汉语分级读物的编写与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跟我学古诗——对外古诗教学资源库建设 创新训练项目 国家级 陈睿 陈泓宇、常艺馨、王思涵 葛李勤 本项目拟以教育部 2021年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为标准,对面向中高等汉语水平的外国学生的中国古诗教学开展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对外古诗教学的内容筛选及对外古诗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并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建设对外古诗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对外古诗教学分级建议、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示范课、对外古诗教学APP、古诗的优秀译文等其他与对外古诗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以期充实对外古诗教学理论,为对外古诗教学提供参考和教学支撑,培养外国学生对中国古诗的审美和热爱,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4 陕西红色经典文化中英双语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创新训练项目 国家级 黄玲婧 杨蕊瑜、田文雯、高虹、管师思 闫仙慧 当今世界迅速发展,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有关“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本项目聚焦陕西红色文化的双语资料库建立,旨在建立微信公众号和百度文盘的数字资料库形成陕西红色文化双语平台,帮助人们了解陕西双语红色文化,助力陕西红色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也希望能为我国其他文化的双语传播提供参考。
5 三秦文化再发声
——以特色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国家级 李欣媛 陈佳旭、周子钰、王心妍、姚嘉薇 张晓容 在对外交往中,文化具有代表民族形象的重要作用。“三秦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关键部分具有丰富内涵,本项目选择建筑文化、民间艺术及饮食文化等作为文化传播对象并以“三秦文化”外向复兴的目标为导向对三大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运用直译、意译及直译加注等手段进行翻译整合,通过公众号、视频等形式实现三秦文化的双语传播,最后分析项目使用传播手段的效果并将之与现有的其他传播途径进行对比,形成论文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6 中国乡村题材短视频的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建构 创新训练项目 国家级 夏玲玲 韦静妍、王晶晶、刘师研、廖凤滢 韩芳婷 乡村题材短视频在国际社交媒体上赢得广泛关注,在建构中国乡村形象方面颇具影响力。本项目选取滇西小哥、玉林阿婆、龙梅梅等后兴博主为研究对象,聚焦于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民间评论和以The New York Times为代表的官方评价,探究涉农短视频的海外传播现状。再者,我校近年来立项的多项科创中多涉及双语短视频的制作。本研究将探究上述博主成功“出海”的策略,以期反哺本校涉农题材短视频的传播,并为后续中国涉农短视频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7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B站农村短视频弹幕用语特征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柳钰霞 段心悦、赵子强、陈星彤、孙美奎 王婧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同时,短视频不断与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快速拓展到了农业领域,“三农”短视频在B站的火热正是其表现之一。根据批评话语理论,话语不仅是微观层面的媒介文本,更是超越文本的一种社会实践。基于此理论并通过分析弹幕用语特征,本项目力求推动优质农村短视频生产、增强中国农村的影像话语权、分析理解并提升中国农村的网络叙事模式,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贡献。
8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非文化记忆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王竞仪 王逸、郝超祥、索畅 凌淑珍 本项目以非洲文学作品、非洲主流报纸媒体等资料为载体,从与中非共享海域有关的中非共同文化记忆、其在当代的传承、以共同的中非文化记忆为主题的非洲文学想象、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文学的互动四个层面上研究非洲社会不同行为个体对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共同文化记忆的认知的现状与特点,比较分析其对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文化记忆的认识和评价的异同及原因,以期为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提供对策建议。
9 贾樟柯导演影视作品的海外译介及传播效果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苏鹏程 高梦妍、石奕凡、赵皎翔、韦星宇 韩芳婷 贾樟柯作为Twitter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中国导演之一,在海外声誉和影响力颇高。首先,本项目将基于贾涉农作品的海外播放量、平台评分、专业影评、国际获奖、访谈、电影研究刊物、作品二创等方面数据和资料,定性或定量考察贾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影响与接受,并探究其成功原因。其次,综合运用谢天振的译介学理论和拉斯韦尔(H. D. Lasswell)的传播学理论模式,以贾涉农作品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为个案,尝试提炼出一个较全面的中国涉农影视“输出性”译介传播模式,以期对推动中国涉农影视“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参考意义。
10 “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研人员国际形象构建和分析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高诺 张国瑛、李韧涵、马美、种骄炀 王笑卿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国际形象构建和传播是促进国家科学事业发展、塑造立体丰富国家形象的重要环节。《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18》指出,许多中外大学生对中国科学家仍旧抱有刻板印象,认知偏向负面。本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潮流,以数字媒体作为主要阵地,以中外大学生为主要受众,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中国其他高校的在职教授为主要对象,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展现中国科学家形象,传播中国科学家精神。
1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讲述红色文化实践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吴昊 高睿萌、庞媛元、茹琳燕、马应萍 李婷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天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宝库。在泛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呈现出传播载体多样、传播渠道多元、传播方式多变等新态势。本项目以陕西红色文化为例,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对大学生讲述红色文化实践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将传播载体与红色文化连接起来,通过提升传播路径展现红色文化的时代气息。
12 农业文化外译主体的国际化发展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毋雨萱 田坤、张莉妍、张昊扬、张屿鑫 杨晓峰 本项目以分析对外话语传播主体在陕西地区农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中心,深入挖掘翻译主体对农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团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的特有优势,以陕西农业国际化发展历程为重点研究对象,透析对外话语传播主体在国际化阶段中发挥的翻译作用、宣传作用。项目展现农林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特殊优势,宣传农业精神与文化,推动中国国内的农业文化外译主体的塑造,助推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
13 中国文学在非洲的传播与中国形象的建构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孔英 邬杨、周丹丹、汪欣瑞、姚添翼 凌淑珍 在中非关系全面转型升级之际,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比较单一,不够全面立体。文学是建构中国在非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本项目以“中国文学在非洲的传播”为主题,查阅知网、央视网等国内专业学术、媒体网站搜集资料,访问Ahram报纸、Daily Nation、Leadership等非洲较为权威的媒体网站,收集有关中国文学的报道。同时发放调查问卷,对中国文学的非洲传播现状进行较为真实和详尽的整理,并明确非洲在接受中国文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分析中国文学在其他地区传播、建构中国国际形象成功的案例,为中国文学在非洲更好地传播提供思路和建议,助力构建中国在非全面、立体、积极的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14 “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研究及
案例库建设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李嘉怡 杨楷利、陈语霏、刘耕芷、李铭悦 王珏青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但在教学技能提升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缺乏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的教学案例。本研究通过收集大量“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中文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及分析,形成教学案例集,最终以案例库网站形式呈现。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汉语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案例素材和解决方案,以服务本校相关专业建设,推动对“一带一路”留学生教学的研究,进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15 让中国文化“YOUNG”起来
——中国文化英语短视频的制作与创作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马安妮 林晶晶、刘妍、付瑾雯 丁向东 本项目研究以中国文化英语微视频创作为主题,通过英语传播中国小众文化元素的方式,推动微视频的制作与创作,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加熟悉、了解中国文化,为文化强国提供正能量。
16 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哔哩哔哩农村视频弹幕用语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张伯渊 王央、陈薪羽、何羽非 王婧 近年来,各大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的农村视频,帮助农村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这为借助“信息红利”,扶助“三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思路。本项目将基于依托网络爬虫技术,自主搭建的农村视频弹幕语料库,在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分析农村视频弹幕话语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涉农类视频如何借助弹幕的反馈,推动视频内容的优化、视频拍摄逻辑的更新。通过农村视频传播力的提升,对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17 明朝中期“诗赋外交”及其当代启示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吕兆琪 吴晓文、金阳、陈康、宋振振 陈海霞 “诗赋外交”是指在外交场合,通过吟诗作赋的方式,来表达立场、传递信息的一种外交话语方式。这种意蕴深刻又含蓄生动的外交方式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对外交流史,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核心成员,曾是中国古代诗赋外交的主要对象。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日、韩等国向我国捐赠物资时,附以汉文古诗表达邻国情谊,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诗赋外交”的理念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本课题即选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明代中国与李氏朝鲜的“诗赋外交”作为研究对象,在考察明代中朝“诗赋外交”典型个案的基础上,总结“诗赋外交”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其对当代涉外事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历史启示。
18 “译”路探寻中国农业足迹——以英文编织中国农业杰出成就者“集锦”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仵彤 郑亚丽、许睿、杜芏、刘艳 高莉 本项目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着眼于中国农业文明的传播、复兴,以青年学生、国际友人为目标人群,借助网络平台、报纸等媒介传播双语农业故事;同时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类院校的资源优势,整理出杰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事迹访谈录。力图通过创新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传播方式,增强其时代活力,培养远离农业生产的青年对中国农业文化的自信心,让更多人了解到我国农业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杰出贡献。
19 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农林院校跨文化教育
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刘子赟 康钦祎、裴梦倩、邢亚娜、柳钰霞 李赞萍 随着时代和全球化的发展,同时,在我国逐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数量,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林类院校在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特别是一些专业性交际人才的过程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林院校在跨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亟待解决。本项目立足于时代背景,着眼于现实问题,通过对农林类院校跨文化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力求探索出可行对策和方案。
20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文化传播与交流
——以陕西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省级 来春婷 姜禹浩、黄梓婷、刘彦妮、李卓君 王宝平 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俄罗斯成为其支持者和关键合作伙伴,本项目旨在通过研究学习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查找背后原因,提出有关建议和解决方案,从而增进中俄双方文化理解与包容,促使“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被俄罗斯及中国社会各界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助力中俄双方建立更紧密友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关系。
21 中华农业文明外宣第二课堂建设路径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杨梦鑫 翁俊燕、胡瑾琦、张苗苗 陈海英 农林类高校学子具有传承农业文明的共同使命,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语用能力。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于理论层面,缺少实证支持。本项目主要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具体活动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论证开设中华农业文明教育第二课堂对传播中华农业文明的重大意义及其建设路径,学习与传播中华农业文明的双语知识,使农林类高校学生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并具备用双语讲述中华农业故事、对外宣传中华农业文明的能力。
22 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中地区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以农耕生活民俗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毛睿瑾 刘洋、何倩、何嘉玲、童先超 王敏 本项目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农耕生活相关民俗活动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样本研究等方法,利用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关中地区农耕生活相关民俗文化的现状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变化与发展,结合个人、社会、政府对该现状的作用与影响,从中发现并分析问题,探寻其继承之路和创新之点,促使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23 好莱坞电影对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借鉴与启示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王菁 杨小明、尤子瑞、李培鑫 王敏 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中国在对外传播中面临西方污名化叙事环境难以突破、自我中心式叙事政治性强但在人文关怀上仍有不足的问题。立足当下文化传播的需要,本项目采取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与交叉研究法一系列研究方法,梳理好莱坞文化发展脉络与优势,旨在探索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感召力的方法,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行发展思路,推动中华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在新时期持续促进文化的影响力提升。
24 目的语环境下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调查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赵芮宁 李明杰、周心怡、马楠 苏磊鑫 随着汉语热及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汉语的作用日益凸显,汉语教学在全球获得快速发展。然而,由于汉语中汉字自身结构的复杂性等因素,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时对汉字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因此,本项目通过考察我校留学生的汉字学习难点,主要研究其汉字学习策略。以汉字的笔画、字形、记忆、情感策略为主要研究方向,为留学生提供有效汉字学习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汉字教学的推进,促进汉语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
25 网络亚文化对陕西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康钦祎 秦玲莉、刘子赟、陈曹梦阳 王晓媛 近年来,网络亚文化呈现“井喷”状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渴望认同与归属心理等因素,在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的背景下,使得网络亚文化走向多元化,并在大学生群体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项目将以陕西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筛取网络亚文化的案例,以网络游戏、国风综艺和歌曲以及网络自制剧为特例,全面归纳其特征及兴起的原因,探究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
26 农林博物馆展览英译文本问题的思考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博览园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雷金钰 孙粼、刘欣恬、张皖欣、田有金 程志杰 我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为出发点,本次科创项目经过实地调研,针对发现的场馆内展览的英文译本在文化传播,教育学习还有满足社会各层次群众需要等方面做出了思考与创新。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顺应全球化浪潮下各个地域之间文化与文明交流、传播和学习的需要,将译本融入地域及不同的文化语言特色,满足外国友人对中华农林文化的精神渴求,同时面向全国中小学学生,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林文化与历史的宣传以及供作学习使用。严谨农林博物馆英文介绍文本的精确度和描述性,促进学术研究与兴趣了解齐飞、专业术语与优美语言结合,如我校教稼广场的碑文那样优美、生动、传神。将农林博物馆英文介绍文本的传播范围扩大、受众群体展宽,提升农林博物馆英文译本的可接受性与规范性,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对于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尽绵薄之力。
27 后新冠时代下强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及优化探究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邓击浪 范品祥、倪平昊、林仁泽、林芝 王璐 随着智能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后新冠时代下社会强人工智能以各种电影、文学作品被投射到屏幕上出现于大众视野中,泛化了主体性意识的危机感且日益深刻。本文主要从信息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对后疫情时代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以其可能出现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思考强人工智能今后可能的发展和走向,以及在这过程中如何消解或者避免其对人类带来的冲击和焦虑,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28 陕西历史遗址旅游开发调查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闫馨蕊 毛馨怡、赵嘉怡、宿烁 王保健 本研究以陕西省历史遗址旅游开发为研究主题,以陕南、陕北与关中地区的开发程度不平衡、以及关中历史遗址文化教育效用发挥不足为问题导向,运用考古学与旅游发展学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和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历史遗址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以及开发模式。以提升陕南、陕北地区历史遗址的开发和知名度,为陕西历史遗址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效益提出建议。
29 人工智能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写作信念与信心构建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校级 董璇 李书婷、胡艺灵、张誉兮、张栩童 王笑卿 现如今无论是英语课程写作还是学术写作对于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都逐渐提高,而写作的复杂性给大学生英语写作带来了较大的动机挑战。基于此现状,我们团队拟利用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探究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如何构建起大学生的写作信念与信心,对学生本人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英语教学过程以及双一流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