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党建工作» 理论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08-02-11     浏览次数: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并制约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理论界有一种认识,即认为“人的本质”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种看法有利于科学认识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的物质原因和社会根源,以及思想运动、变化的特点等,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轻视人的自然性。事实上,“社会性”仅是“现实的人”的一个方面,社会性不能代表“现实的人”的全部;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政治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公民教育、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将“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可以克服上述局限性,恢复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本来面目。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现实的人”是指什么“人”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实的人”应当是“有物质需要的人,有社会需要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现实的人”应当是有物质需要的人。“现实的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生活,必须从事实践活动,谋取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等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在某种需要的支配下产生的。人的需求是人的发展的出发点和内驱力,真正的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现代社会发展最终也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发展为落脚点。其次,“现实的人”应当是有社会需要的人。“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发展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因此,“现实的人”应当是有社会需要的人。最后,“现实的人”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追求全面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类世世代代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望。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应既要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及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人的自然价值,实现社会性和自然性并重的双向建构,并把人的主体性置于空前高度。

  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人本化、教育目标具体化、教育方式隐蔽化。

  1. 教育理念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以“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坚持人本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应努力关注、关心、尊重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与发展、成长,充分相信和激活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本化的教育理念不是将个体的需要、个体的表现、个体的自由看成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从而对个人的价值作过分的强调,而是针对个体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给予帮助、引导,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使教育更贴近于现实,回归于“现实的人”,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 教育目标具体化。“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决定了其教育目标必须以人为本,适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区分为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就宏观目标来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需要教育和培养大量的具有一定民主意识、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建设人才。就微观目标来说,根据受教育者认知发展阶段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既要相互连接又要体现变化。例如对相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应有所不同。小学阶段以讲故事的形式,中学阶段以讲历史的形式,而大学阶段则从理论的高度来把握。

    3. 教育方式隐蔽化。教育方式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发展,要以“现实的人”为基点,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作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切入点,蕴涵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不断研究新情况,拓展新思路,寻求新方法、探索新途径。比如,可以建立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咨询方式、发展适应多样性需要的教育方式、丰富发展自主性需要的实践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