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首页» 党建工作» 支部风采» 长征精神照我行
 

长征精神照我行

——参加“传承长征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培训心得体会

来源:   作者:田志强   发布日期:2020-09-01     浏览次数:

     

2020年8月16—20日,受组织委派,本人十分荣幸地参加了陕西省教育系统“传承长征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培训班。在整整三天的培训中,我们50名参训人员按照培训班的要求,统一行动,积极参加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

8月17日上午,在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我们身着红军服,背跨红军包,在疾风骤雨中开启了在此景区的现场教学的序幕。我们翘首以盼的“走一次长征路”是体验“六个一”现场教学活动的开始。在长约2.5公里的红军小道上,再现了长征路上“出发于都河”“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奠基大西北”等18处重大事件的场景。我们走在红军道上,驻足在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长征故事场景前,不由得回想起70多年前发生在祖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中央工农红军8.6万人在1934年10月16日从江西于都河等地出发,开始了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在征程中,他们既要突破敌军的层层封锁线,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又要“翻雪山、过草地”,经受严峻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考验。在历经11个省,转战12个月,行程25000余里后到达陕北吴起镇,队伍只剩下7200余人。而这只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四路红军长征出发时约20.6万余人,长征结束后仅剩下5.7万余人。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一个惨烈,无数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近两个小时的体验中,我的心灵经受了一次伟大的洗礼。当年的红军是怎样以无比坚定的信念走完这长征路?他们靠什么支撑自己去克服一个个今天看来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这留给我无尽的思考。

走完了红军小道,来到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映入眼帘的是由3面红军军旗构成,镌刻着“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的碑墙。虽然由于天气原因看不到“天高云淡”的自然景象,但我们在风雨中完成了自己的“长征”,虽说距离不远,强度不大,但对我们而言,已经体验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心情自然是十分激动。

顾不上“长征”途中的艰辛,我们在风雨中列队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熟悉的誓词,在这特定的场景,激起了我们的豪情壮志,令我热血沸腾,犹如当年入党时一样激动不已。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该馆占地面积2159平方米,由展厅、纪念碑、红旗造型的影壁墙、青铜雕塑等部分组成。展示了红军长征中的上百件遗物、文物、图片资料。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无不向我们诉说着长征的历史。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让人神往的年代,虽然苦难重重,却充满光明与希望……

随后,一曲大合唱“我的祖国”将我们的热情瞬间点燃。在一个不大的报告厅里,回荡着激昂的歌声,似有震耳欲聋的感觉,大家在尽情地宣泄着内心的激动。“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强大的祖国……”此刻,这支红歌带给了我们力量,带给了我们希望,更带给了我们的信心。原来精神的力量也可以如此强大!

歌曲唱罢,馆方安排人为我们讲授了一堂信念课,让我们在走长征路,读长征史,登胜利山的同时,来思考长征路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在课堂上,我们了解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征精神都有过自己的概括和总结。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8日考察宁夏时说过,长征永远在路上。当年的长征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好我们这一代人的事情,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坚定信念跟党走,不畏艰辛向胜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和追求。

中午时分,我们早已是饥肠辘辘,那一份颇具特色的红军餐别有风味。用餐中我们在相互交流,想想这样一餐在当时应该就是标准的午餐了。红军们能勉强吃饱饭就不错了,哪里会考虑什么营养和口感,更不会去在意卡路里是否超标。想到这里,幸福感油然而生。没有对比就不觉得幸福,没有比较就没有距离。纵使条件是哪样的艰苦,可红军们保持着不怕牺牲,坚忍不拔,积极乐观的态度。嚼着草根和树皮,他们却笑到了胜利,这是怎样的伟大?

至此,体验”六个一“活动圆满结束。

下午时分,我们前往参观固原市西吉县南30公里处的将台堡会师纪念碑,听取了纪念馆现场两个多小时的讲解,了解了红军长征中一桩桩刻骨铭心的事件和会师的历史场景。“长征—鲜为人知的故事”现场教学又一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入到那个举世注目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场景里。为什么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的“三方四路”在长征中都发生过哪些不为人知的事件和故事?中央红军途径宁夏固原的五天四夜里发生过什么?工农红军长征中著名的四次会师是什么?长征中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为何开始东征和西征?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该馆退休的老馆长如数家珍,给我们解答了这一个个的疑问。和其他随行的学员一样,我是第一次全面系统了解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也是第一次听专家如此深刻地剖析长征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话一点不假。如果完全靠自己读书来感悟,恐怕理解不了这样深刻,更不会了解得这么全面。

8月18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了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为主题的纪念场所。纪念馆通过红军在同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前延后续等五部分,采用电子沙盘、历史文献、珍贵图片和革命文物,集中展现了红军西征总指挥部设立、开创民族区域自治,红军“爱民如天”传颂佳话,红军三大主力会聚同心等历史记忆。尤其让我倍感意外的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和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乔治·海德姆在同心工作、生活以及《西行漫记》的三分之一篇幅是在同心采访完成的。

我在学生时代曾经阅读过这本由外国人撰写的反映工农红军的长征往事,当时更多地是阅读英语原文来学习提高英语,主要是关注了语言表达。如今看来,非常有必要再重新阅读这本书,要认真研读一下当年的国际友人是怎样用新闻视角向世界展现工农红军的长征以及他们眼里的工农红军和共产党的领袖及各级官兵。西征纪念馆里有好多张他们为当时西征官兵留下的珍贵照片,其中就包括彭德怀一生唯一一张骑马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

在讲解一张张照片和一件件文物的同时,馆长还穿插着讲述了前来这里学习参观的特殊人群--革命前辈们的后代,他们是如何看待父辈们。在他们眼里,父辈们淡泊名利,从不计个人安危和得失,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依然是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听之,这一个个故事背后的故事无不令人动容。革命精神代代传, 和平年代的我们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要和老一辈们一样在平凡中书写出不平凡,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8月19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中卫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沙坡头村,听取了党支部书记牛树静女士如何带领全村人,借着全域旅游的东风,成立了农家乐协会,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对农家院落进行升级改造,畅想着怎样把传统沙疗打造成老年旅游团的养生项目,如何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的富硒特色产品,如何吸引村里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一排排各具特色的风情农庄成为这个黄河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地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践行着总书记提出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青山变“金山”,把黄沙变“金沙”。她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如何与时俱进,把党的政策有效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作为基层单位的党支部书记,我从她身上学到了这种认真谋划、狠抓落实、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作风。在我眼里,她算得上是新时代党支部书记的典范,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

下午在中科院防沙治沙研究所,我们通过听取了该所一位博士的现场讲解,浏览了大量的资料图片。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扎根沙漠,为解决包兰铁路通过沙漠地段的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治沙成果,并在国际治沙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年都有许多国际同行前来交流学习。通过讲解,我们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发明的草方格技术是世界治沙史上的骄傲,成功解决沙漠荒漠化,现在已经推广到世界各地。这又使我想起我校水土保持领域的科研人员,几十年扎根黄土高原,数十年如一日,攻克一个个难题,把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解决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这一世界性战略难题做出卓越贡献。他们是何等的相像?扎根基层,不怕艰辛,咬定目标,矢志不移,百折不挠,开拓创新,在各自的领域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奋斗乐章。

三天的培训不算长,但收获却是满满的。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我们从实践中证明,历史是不能忘却,铬记革命历史可以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这次重温长征史,给我留下的是受用一生的精神食粮。革命先辈们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战略奇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让我们领略了先辈们乐观主义精神和豪情志。“不到长城非好汉”更表达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参观新农村建设成果和治沙防沙成就,引发我们的新思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呢?

结合自己所在的外语系教工第二党支部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工作中,大家要不忘初心,永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服务水平,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把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培育英才,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这看成是自己的“长征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坚定初心使命,永葆顽强意志,坚守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坚持正确道路和方向,就一定能推动事业的进步,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编辑:路伟伟     终审:李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