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暑期“三下乡”外语系赴河南省洛阳市民俗文化商业化发展及传承现状调研服务队在关林镇为期一周的调查圆满结束。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就以关公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度观察。
7月17日初来乍到,团队首先对久仰大名的关公庙进行了参观。听说团队是来调查关公文化的,村支书亲自带团队进入庙内,并随行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庙内不大,但却处处充斥着文化的气息,青龙偃月刀,百里赤兔马,小到雕刻精美的垃圾桶,大到古朴典雅的房屋建筑,中国风十足。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几个高悬在庙宇之上的牌匾:刚健中正、义薄云天、义炳乾坤、丹心贯日,寥寥几个成语可以一窥关羽叱咤风云的传奇和后人对正义的崇敬、向往。
对关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在接下来的几日队伍深入到镇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在阴凉休息处,在大街公园里,团队成员坐下来尝试与不同的村民交流。了解到团队的来意后,村民们都表示热烈欢迎,并积极配合团队的访谈工作。在当地长大的很多中年人和老人对关公感情颇深,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对关公的故事信手拈来。
在访谈中,一位名叫张宝林武馆教练谈到关羽时热血澎湃。他出自武术世家,从小就把关羽作为自己的偶像。他说中国文化要从关公文化说起,忠义仁勇礼义廉耻孝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支持中华民族坚强发展的动力,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目前国际形势依旧动荡不安,这种精神有利于国家安全。随后,张教练讲述了很多关于关公的故事。对关公的崇敬之情,也从队员心底油然而生。
调查初期,团队欣喜于关羽在当地群众中认可度很高,在文化发展上,衍生出的纪念品和小吃餐饮深受游客喜爱。关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推动的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7月21日为了进一步了解关林文化发展的现状,团队来到了附近的地矿中学。采访中团队了解到很多当地青少年对关羽文化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热闹的庙会,美味的小吃上,没有真正学习到关公精神的内核,除此,在这个电子产品日益丰富的时代,青少年花更多的时间在玩电脑或手机而很少再有人可以耐下心听家长讲述关羽的故事。关林人敬仰“关公”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们生活中却很少有这方面文化的体现。老人们反映,如今的庙会再不像从前那样热闹,人们往往也只是为了祈福才去参加,早已忘了“忠”“义”“仁”“勇”四字;年轻人则奔波于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关帝文化”。政府虽然会组织庙会之类的活动,却被人们认为是“面子工程”,不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名声和收入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也就导致了一种现象,关庙里“关公”似乎就在身边,而庙外的人们却似乎离他很远。
不可否认,青年人从祖辈继承了很多内容,但关羽文化的核心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弘扬,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涵逐渐淡薄,令人担忧。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文化的商业化发展不能只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到生活的各各方面,文化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社会实践最后,团队通过领导信箱的方式将团队的倡议反映给了洛龙区政府,希望团队一周来的辛苦调研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帝文化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在社会风气日益清正的当下,弘扬关帝文化势在必行。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保护传统文化依旧任重而道远。关公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张天平/文 昝可心/图
2016年7月23日
赴河南洛阳中原传统民俗文化商业化发展及传承现状调研服队
队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