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
请回答1915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虽千万人,吾往矣
百年前,一批有志之士在茫茫黑夜中“觉醒”,他们以笔墨为刀剑,舍去一身血肉,引领没落的旧中国走向新生。忆往矣,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坚守革命信念,开辟通往光明的道路。7月13日至1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追寻《觉醒年代》足迹寻访团沿着先辈们曾经奋斗的足迹,走进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重温百年历史,回溯建党之路;踏访来今雨轩、丰台长辛店八处革命旧址,同革命先辈共同经历理想岁月的燃烧,感受先辈大无畏精神的浇灌;足至陶然亭、鲁迅博物馆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了解中国文学革命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感悟于文学领域深耕的巨人们之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在的责任与使命。
一路走来,浸染在红色记忆的寻访队从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与时代力量。回望百年,即使身处风雨如磐长夜难眠的黑暗年代,仍有一群人心向光明,以先进思想的巨大能量擎起一艘扬帆启航的红船,带着中国的希望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而正因为这般的觉醒,才推动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仍然风华正茂,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那些甘愿抛弃个人利益的奉献,那些不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透过时间的烟云,仿若圣洁的白莲,给予人丰厚的精神滋养。好似灿烂的星河,搭建起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踏过百年,先辈们的理念与精神依然能够烛照今人,中华民族的大爱与大美薪火相传。
请回答2021
青年何以觉醒?当代青年何如?
以吾辈之青春,守盛世之中华。
百年后,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十四五”开局稳中向好,“天问一号”火星顺利着陆,一个又一个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与精神,繁荣与实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历史交汇关键期,我们新一代青年仍需仰望先辈留下的星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冲破被封建束缚了多年的麻木冷漠的铁屋子,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此为过去之觉醒。然而,并非旧时青年才需要经历苦难,并非乱世混战才可以造就人才。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当下最应思考的问题,便是如何觉醒,如何有为,如何把自身与时代相连接,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相联系?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唯有自律的人,才能脱颖而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讲到的:“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生活在被称为《觉醒年代》续集的幸福中,青年一代自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通过对“四史”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不断检视和反思自己,从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中寻找初心和使命,积蓄奋斗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回眸百年历史,对话百年时空。回望那个历经沧桑的时代,触摸那些鲜血淋淋的无助与痛苦,当代青年最应回答的便是如何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中找寻自我,找到作为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放眼未来,百年后蓦然回首,我们又能够将什么留在时代的长河中?当属于我们的历史也被创作为文艺作品展示给后人时,我们又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我相信,奋斗两个字,写在每一代中国青年的基因里。我们广大青年必将不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自信地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回答时代之问,勇担时代重任,书写青春答卷,绘就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