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号召,讲好非遗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故事,近日,语言文化学院赴合阳文化振兴宣传队前往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合阳县进行实地调研。团队选取合阳六大特色非遗项目——合阳线偶戏、踅面、纸塑窗花、合阳剪纸、洽川葫芦和合阳面花,通过与非遗传承人访谈,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前景,助力乡村振兴。
寻根文化记忆 溯源非遗技艺
四天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观看了惟妙惟肖、唱腔独特的合阳线偶戏,品尝了柔韧劲道、袅袅热气的合阳踅面,欣赏了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纸塑窗花,参观了制作精美、精雕细刻的洽川葫芦,尝试了极富情趣、指尖乾坤的合阳剪纸,探寻了寓意美好、精细写实的合阳面花。访谈中团队了解到,非遗项目不仅是当地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背后更是手工匠人们对品质口碑的不懈追求和初心的不懈坚守。不管是包、缝、扎、画、剪、贴、衬、拼等每一步都需要极致细心的纸塑窗,还是一环扣一环的和面、摊面、擀面、晾面的踅面制作工艺,亦或是历经晾晒、挑选、打磨、构图、雕刻、上色、镂空等十几道工序的洽川葫芦,都印刻着一代代传承人以技艺立道、以情怀入心的工匠精神。
激发非遗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
提及非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时,洽川葫芦项目传承人李菲表示,收到葫芦工艺品订单时,我会优先考虑雇佣乡镇失业人员、当地贫困户和残疾人,也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团队了解到,合阳已经发展出成熟的“非遗+”模式。线偶戏尝试“非遗+旅游”模式,通过售卖文化惠民演出和木偶戏主题工艺品吸引游客打卡,带动当地戏曲文旅产业发展;合阳剪纸采取“非遗+教育”模式,剪纸项目传承人赵焕能谈到,平时会给13所学校的学生上课,进而激发青年一代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着力培养青年传承人;合阳面花应用“非遗+产业”模式,面花项目传承人杨海龙表示,公司定位为负责加工的工厂化模式,生产过程中能为当地提供岗位机会帮助弱势群体,能够带动乡村妇女80余人就业;踅面选取“非遗+宣传”模式,在店铺日常的经营外,踅面传承人田怀智还通过抖音、直播和大型展会等方式将“古老的方便面”文化招牌打出去。如今,合阳非遗文化通过“非遗+”模式的探索已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拉动了一个万亿级的服务市场,为当地文化资源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勇担西农使命 照亮振兴前路
在与合阳脱贫致富有关的故事中,西农故事占据着重要地位。传承人李菲感慨道,西农曾经举办的葫芦创意设计大赛为后来的葫芦小夜灯、葫芦U盘、葫芦蓝牙音响开拓了全新的思路;传承人赵焕能表示,西农大合阳非遗传承人技艺培训班让自己对非遗保护的责任、知识产权和形象设计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觉收获颇丰。我校扶贫办专门设立了“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产品设计策“”扶贫项目,协助当地传承人成立西北首个非遗文创示范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非遗文创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从农产品包装制造、LOGO设计和文创研发等方面为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契合贡献西农智慧与西农方案。非遗扶贫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扶智与扶志作用,校方还依托学科优势与人才资源在合阳的产业调整、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展开了具体帮扶,探索出了“三团一队”扶贫新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在脱贫攻坚战中打好战、打胜战!
站在弘扬文化自信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上,非遗文化传承的大旗将被新一代青年接过,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将在青年手中徐徐展开。实践队成员吴阿楠说,作为西农学子,吾辈定会在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守住非遗专属的文化印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充分发扬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在青春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