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综合新闻» 【培训心得】重温革命岁月,发扬延安精神
 

【培训心得】重温革命岁月,发扬延安精神

来源:   作者:顾荣   发布日期:2016-06-08     浏览次数:

     

  2016年5月27日至5月29日,在系党委组织下,30余名外语系教工党员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密集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培训班。同志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在28日、29日,圆满完成了十余项现场学习、实景感受、专题讲座的学习任务,接受了一场场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工第三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此次延安学习教育活动。活动后,党员们收获很大,纷纷表示延安之行,加深了我们对于党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理解,升华了情感、涤荡了灵魂。

  我系学员在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老师的组织下,先后赴宝塔山、凤凰山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实践教学基地现场学习。在王家坪、枣园革命旧址,学院的老师们饱含深情地为学员们做了题为“毛泽东与毛岸英感天动地父子情”、“延安的土窑洞里也有马列主义”的激情现场教学。学院培训处处长王东方教授以翔实的史料、深入的解读,为学员们作了题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专题讲座。

  在这次学习中,我们重温了党艰苦的、曲折的、伟大的革命历史。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生活与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延安窑洞内那些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让学员们感到震撼、难以忘怀。我党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间窑洞,朴素的如同当地任何一家普通农民的窑洞:门窗是没有油漆过的旧的木头做的,窑洞内墙面剥落,靠窗的那张榆木桌的桌面坑洼不平,简陋的床也是榆木钉起来的。然而就是在延安原始、简朴的土窑洞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指挥着人民军队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缔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这次学习中,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学习到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缺衣少穿,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最终用血肉之躯,驱动了中国工农革命的隆隆战车。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延安时期我党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实践。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是这样说的:“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也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本质,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延安整风运动,开启了调查研究之风,推进了马列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我党的发展实践表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

  此次延安之行,使广大党员教师接受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与革命圣地、革命传统、革命精神零距离的接触,仿佛使我们重回了那些艰苦卓绝、炮火纷飞的红色岁月;赤色的情怀、情感的冲击、坚定的理想信念让我们满怀热血、激动不已,让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期待与必胜的信心。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