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7月11日,汉教2301班在杨玉锋、陈海霞、陈哓梅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三周的人文行走。师生们先后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汉武帝茂陵、法门寺、乾陵博物馆以及陕西考古博物馆六处文化地标,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脉络,感悟多元文化的魅力。
实习首站,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青铜重器揭开了周文化的神秘面纱。同学们通过观察何尊、大克鼎等镇馆之宝,结合《诗经》中《生民》《公刘》等篇章及《史记·周本纪》的研读,深入理解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对周朝青铜器铸造工艺与社会制度的关联有了直观认识。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参观,让同学们沉浸式感受了大一统王朝的气象。从秦代的标准化兵器到汉代的丝绸之路文物,实物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相互印证,生动诠释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意义,也让大家对秦汉时期的社会风貌与精神追求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在汉武帝茂陵及博物馆,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与出土的鎏金铜马,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汉武帝时期的“文治武功”与帝国气象。结合《大汉帝国》纪录片的预习,大家对汉代名将的功勋与国家一统的历史进程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参观后撰写的实习日志中,不少同学写下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
法门寺的探访则聚焦佛教文化传播。地宫出土的佛骨舍利、秘色瓷等大唐皇家珍宝,配合佛教传播路线的专题讲授,让同学们清晰梳理出佛教东传的轨迹。在随后的“佛教文化与亚洲文化交流”研讨中,大家结合文献研读,深入探讨了佛教在东亚文化圈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乾陵的无字碑与六十一蕃臣像,成为盛唐包容气象的最佳注脚。同学们对照《旧唐书》中高宗与武则天的本纪记载,围绕“陵寝制度与丧葬文化”展开热烈讨论,从陵园布局到石刻艺术,真切感受到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盛景,对“盛唐气象”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作为收官之站,陕西考古博物馆通过考古现场复原、文物修复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艰辛历程。结合《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观看,大家对“考古工作如何还原历史真相”有了深刻认识,也更明晰了当代青年传承文化的责任。
此次实习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将专题文献研读、实地探访与小组研讨深度结合。同学们在古今对话中筑牢文化自信,对多元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未来成为中国文化传播者积累了扎实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