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综合新闻» “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共同文化记忆”主题系列讲座(十三)
 

“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共同文化记忆”主题系列讲座(十三)

来源:   作者:王竞仪 凌淑珍   发布日期:2023-08-25     浏览次数:

     

8月24日,“海上丝绸之路上中非共同文化记忆”主题系列线上讲座持续开讲,来自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资深文学系教授Tom Odhiambo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中国在非洲,非洲在中国——从文学与文化看彼此”主题系列讲座第十三讲。讲座由学院英语系凌淑珍副教授主持。

5555.jpg

会议伊始,Tom Odhiambo教授从流行文化、大众媒体和文学研究者的立场出发,围绕“中非如何认识彼此”这一问题展开论述。Tom Odhiambo教授强调: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间的相识相知从相遇展开,受好奇心驱动,以大众传媒与文化为媒介,以文学为信息与知识的来源。

随后,Tom Odhiambo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形象在非洲的架构途径。郑和下西洋时期,依托于远洋航海,中国人与中国形象在东非地区初步架构。当代以来,非洲的中国形象则依托非洲流行的美国电影剧作、KBC与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中餐馆与中国美食、非洲的孔子学院进行架构。同时,Tom Odhiambo教授立足文学角度,讨论了近当代中非文学互动。在政治领域,20世纪60年代,中非文学互动借助毛泽东与共产党展开,阅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学得以成为非洲社会的风尚;在文学作品领域,Yvonne Adhiambo Owoor的《蜻蜓海》与Ken Kamoche的《黑鬼》传递出非洲群体眼中的中非关系与中国人形象。

最后,Tom Odhiambo教授向学生们阐释了非洲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非洲著名作家恩古吉(Ngugi wa Thiong'o)的《乌鸦魔法师》讨论如何转移中心,如何看待亚洲、东方,如何将非欧洲世界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并希望提供相较于种族主义世界观之外更宽广、更开明的世界观;文学批评领域,Tom Olali的《Alepo新闻》对全球化和来自不同文化空间的人之间的交流开展文学评论,并讨论全球化给非洲各国、中国、美国等政体带来了什么;教育领域,Pamela Ngugi的《来自中国的外国人》批判性思考了肯尼亚和非洲与中国的关系,指出肯尼亚教育体系故意忽略了中国方面的内容,未来应将中国文学纳入课程。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非洲社会上流行的中国电影题材”、“获取中国电影或电视节目在非传播状况的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非洲的传播和相关书籍”、“与郑和有关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 等问题与Tom Odhiambo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讲座进一步丰富了与会师生对中非文学文化交流的认知,推动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


编辑:曲斌     终审: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