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响应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号召,6 月 25 日至 7 月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联合教务处主办 “第二届 AI 赋能外语教学及课程建设研讨会”。本次会议分为大会报告与系室研讨两大环节,会议汇聚校内外专家与全院教师,围绕 “AI 赋能外语教学、数智引领课程建设”主题展开深度探讨,会议不仅搭建了 AI 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的交流平台,更展现了全院教师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探索教学创新的热情,为推动外语教育数智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专家领航明方向,实践分享树标杆
专家领航:解码 AI 与教育融合的底层逻辑。大会主旨报告聚焦 AI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前沿应用与底层逻辑。信息工程学院孙建敏教授以 “AI 赋能基础课程建设的应用与实践”开题,从智慧课程的核心理念切入,结合 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实例,展示了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构建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与学生学习路径的精准匹配,为外语课程的数智化建设提供了跨学科参考。西安交通大学钱希教授以《学术英语口语》课程为例,详解了从模块设计到智能体融入的全流程,通过“智课”建设,重构‘教 - 学 - 评’闭环,剖析 “用真实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课程建设逻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陈万庆教授指出,技术推动教育范式变革是必然趋势,但需警惕 “技术万能论”,他强调在构建 “人机协作” 口语教学模式时,需明确 AI 素养与语言能力培养的边界。
实践分享:从工具应用到模式革新。下午的报告聚焦 AI 技术在教学全流程的落地实践,企业代表与学院教师联袂展示了数智化教学的多元可能。超星泛雅集团张雪亮以多所高校的应用案例为例,展示了大语言模型构建的智能体课程系统如何实现 “知识图谱可视化、教学流程智能化、学习路径个性化”,详解 AI 在思政融合、自适应学习中的成效,让教师直观感受到技术对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智慧树 AI 事业部石洁则聚焦教学平台功能创新,介绍了教师工作台、学生工作台在课前备课、课中互动、课后评价中的场景化应用。“AI 生成的互动习题库,能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实时调整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提升。”学院教师蒋云结合 John Swales 的体裁分析理论,通过具体案例展示“GPT/DeepSeek 在语篇分析、语步标注中的应用”,AI如何辅助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为破解 “学生写作逻辑混乱” 难题提供技术方案。孟芸老师演示了如何用 Coze 平台搭建智能对话机器人,以及 DeepSeek 在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辅导中的创新应用,“让 AI 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学生可以随时练习,教师则能集中精力设计更有深度的课堂活动。”
系室研讨,分众探索深实践,教师热议显担当
大会报告后,语言文化学院各系室迅速行动,于 6 月 26 日至 7 月 1 日陆续召开 “AI 赋能课程建设” 专题研讨会。从公共英语到专业外语,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培养,各教研室结合学科特色与教学痛点,展开 “靶向式”探讨,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深度思考,成为本次系列活动的鲜明亮点。
公共英语教学:AI 赋能教学与课程建设全过程,优化 “教 - 学 - 评 -研” 全流程。聚焦公共英语教学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矛盾,大学英语教研室多位教师分享了 AI 工具在翻译、口语、写作等场景的创新应用。高娜老师以《汉英翻译基础》课程为例,提出 “实践 - 评估 - 动态调整” 的 AI 应用循环体系,通过 AI 实时批改与语料库对比,解决传统翻译教学中 “反馈滞后、语料陈旧” 的问题;孟芸老师展示了基于 Coze 平台的智能对话机器人,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模拟海关、面试等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互动中提升应用能力。李婷、李赞萍等老师在分析 “教师 - 学生 – AI” 交互场景时指出,AI 的即时反馈能显著提升口语、写作教学效率,但 “过度依赖会导致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退化、学生思维惰性”。王立老师提出 “AI 辅助 + 教师主导” 的双轨模式:“用 U 校园 AI平台分析学生错题,结合语境,引导学生深度理解错误,纠正错误。” 丁向东、刘丽等老师则聚焦知识图谱与个性化学习,以《中国文化概况》《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展示如何用 AI 将零散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并根据学生水平推送定制化学习包,“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补短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深度,AI 让‘因材施教’不再是理想。”
研究生公外教研室的讨论则更具 “科研导向”。李倩老师分享的 Writefull 工具能比对学术期刊语料,建议论文摘要的句式优化,预测投稿期刊的匹配度。顾荣老师提出 “构建研究生英语知识图谱” 的计划;“将学术写作、文献阅读、国际会议交流等模块串联,让学生清晰看到‘能力进阶路径’。”王毅老师主张在研究生口语课程中引入 “智能体模拟”,“让 AI 扮演‘审稿人’‘会议主持人’,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感。” 老师们还约定,将 AI 应用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用科研反哺教学。
专业教学:技术赋能与学科本质的深度融合
英语专业、俄语系、日法教研室则结合专业特色,探索 AI 与学科能力培养的契合点,展现了技术应用的 “精细化” 思考。英语专业教研室的讨论聚焦学术写作与课程重构。王波老师对比分析了 Grammarly 与 Writefull 两款 AI 写作工具的优劣,提出的 “工具组合策略”。韩芳婷老师针对传统写作教学 “批改难、反馈慢、管理散” 的痛点,构建了 “教 - 学 - 管 - 评” 四维智慧体系。俄语系与日法教研室的探讨带着 “小语种” 的独特视角。张善之老师以提出当前俄语 AI 资源存在 “训练数据不足、翻译误差率高” 的问题,需要教师建立“人工校验库”,反哺 AI 优化。杨行娟老师 “AI 辅助翻译教学”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学生采用 AI 翻译后,再对比人工译文分析差异,“既提升了纠错能力,也让学生理解‘技术的局限’。”日法教研室的王静怡老师分享了开发的 “BOPPPS 模式提示词模板” 能快速生成符合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新教师用这个模板,备课效率能提升 60%,但核心环节的互动设计仍需自己打磨。”汉语国际教育系的研讨紧扣 “国际中文教学”的特殊性。王珏青老师展示了如何用生成式 AI 快速制作情境化视频资源:“AI 能生成虚拟人物与场景,还能自动适配多语种字幕,大大降低了资源开发门槛。” 王敏老师聚焦《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智能题库建设,通过 AI 分析学生答题数据,精准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法”“文化对比” 等薄弱模块,推送针对性练习。
本次 “AI 赋能教育教学” 系列研讨会,从专家领航到系室深耕,展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群体的主动与担当。他们不仅积极学习 AI 工具的操作与应用,更深入思考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在讨论中,“避免过度依赖”“守住教学本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等观点被反复提及,彰显了教师对“育人初心”的坚守。从公共英语的规模化教学到小语种的精细化培养,从本科课堂的互动创新到研究生能力的精准提升,全院教师正以积极的姿态探索 “AI赋能教育教学” 的融合路径。
学院将以本次研讨会为起点,进一步推进“AI 赋能教育教学”汇总教师实践案例与工具模板,建设“AI赋能教学资源库”,定期开展研讨培训等活动,由骨干教师带动全院人员掌握AI技术,鼓励教师将探索转化为成果。相信在教师群体的主动作为下,AI 技术终将成为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助燃剂”,为培养 “兼具语言能力、跨文化视野与创新思维” 的人才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