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综合新闻» 第八届中西语言哲学年会暨第十六届语言哲学夏日书院会议简讯
 

第八届中西语言哲学年会暨第十六届语言哲学夏日书院会议简讯

来源:   作者:田志强 范琳   发布日期:2022-07-23     浏览次数:

     

2022年7月22日,第八届中西语言哲学年会暨第十六届语言哲学夏日书院在我校语言文化学院正式拉开了帷幕。

开幕式之后就是紧凑的学术讲座专场。共有10位专家学者在第一天进行了专场汇报。

首先给大家奉献精神盛宴的是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寅教授。他以“基于体认哲学的体认语言学”为题,从国内外语言学界存在的问题以及语言哲学研究团队对问题的具体对策入手,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体认语言学发展的学科体系、然后通过分析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阐述了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过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体认语言学的含义、特点及其核心原则,提出了“哲学与语言学是互为摇篮,密不可分。”

王寅2_副本.png

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铭玉教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体认符号学与语象合治论。王教授首先介绍了语象合治的类型、特点和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分析两条西方符号学研究路径的优劣提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符号学研究范式——语象合治。语象合治是以中国三千多年语言文字为底蕴,符合中国符号学实践的研究路径,为中国符号学研究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王铭玉_副本.png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仁强教授从本体论、逻辑、认识论和价值论四个维度对唯科学主义语言学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量子力学思维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中,以期重建语言学研究的新范式。

王仁强_副本.png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霍永寿教授以“语言哲学视角下的信念研究:对Marcus信念理论的解读与思考”为题,从语言哲学学科性质出发为大家解读了当代著名哲学家Ruth Barcan Marcus的重要论文《关于信念和相信的几个修正性建议》探讨了Marcus信念理论的语言哲学含义和重要价值,并指出对信念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相关学科,如心智哲学、认知科学、中国符号学等开辟新的研究空间。

霍永寿_副本.png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杜世洪教授从语言植物研究法的基本要义、牛津辩证法和雅典辩证法的异同,以及概念工程与语言植物研究法的关联性三个方面,阐释了语言植物研究法和概念工程及其关联性。杜教授指出语言植物研究法重视语言表达式所牵涉的概念范围和系统归属的勘定,是对语言表达式的细微特征进行仔细考察,透过语言表达式的表层去理解其深层思想实质,而概念工程研究与语言植物研究法有相同的出发点、旨趣和思想原则,为语言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杜世洪2_副本.png

下午第一场讲座是由包通法教授主讲。包教授的讲座题目是“中华精神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以“君子”何以须音译“Junzi”为例”。他从Tanesini和钱冠连的语言表达式和语义学义理出发探讨中华精神文化核心术语的对外翻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体是以儒家核心术语“君子”为例,提出对中华经典中体现中国精神构式和样态自我身份的术语应该进行零翻译,且必须音译(transliteration)。同时,包教授通过对中华典籍外译中有关核心术语的语言表征和处理的乱象的深刻思考,认为构建我专利性术语体系是彰显我国文化魅力、认同感、追随度,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包通法_副本.png

四川外国语大学嘉陵特聘教授姜孟老师以“具身哲学驱动的人工智能新路径:具身智能”为题做了讲座。姜教授从人工智能概览、客观主义哲学驱动的人工智能、具身/体认哲学驱动的人工智能以及具身/体认语言智能四个方面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含义、发展历程、研究流派,继而讲述了具身智能的含义、发展、及其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语言智能”的概念、定位、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式与路径,并提出人工智能的突破必须有“哲学”上的“娘”,即具身哲学/体认哲学。

姜孟_副本.png

四川外国语大学赵永峰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目为“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的语义变异研究——以male和female词簇为例”的讲座。赵教授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语言社会实践观具有四大内涵:即语言源于物质活动和交往;语言从主题性走向主体间性;语言遵循“物竞天择”原则而演化;语言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基于此,以牛津英语词典中male 和female词簇为例,系统考察了这些词簇的认知机制,揭示了相关表达的语义变异路径,以洞悉男性和女性在实践中的权力变迁轨迹,从而管窥话语权建构问题。赵教授的讲座为语言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赵永峰_副本.pn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凌教授分享了他对中西哲学体认性的探索。他首先对哲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探究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及其相关关系问题。哲学论题就是宇宙人生问题。进而提出人类知识都有体认根源,因此中西哲学都有体认性,是中西哲人对世界的体认结果。他指出中西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走上不同的发展轨道:中国哲学崇尚体认知识,西方哲学关注言语知识,但二者是相互促进、不断综合的关系,不管是体认知识还是言语知识都是人类体认世界的成果。

张凌_副本.png

最后黄山学院殷猛教授以“马克思早期体认语言观初探”为题做了讲座。殷教授首先介绍了了本研究的缘起和理论背景,继而阐释了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并梳理归纳了马克思的“现实”,指出马克思的现实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深入、发展的过程,具有基础性、本体性和多维性的特点,随后殷教授进一步探索了马克思的“认知”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归纳了马克思早期体认语言管的三大特征,即主体性、客观化和价值论。最后殷教授指出:马克思的体认观深刻揭示了现实、认知、语言的关系,在批判西方理性主义基础上重视感性实践,并通过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来澄清认知,对变动的复杂的现实予以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殷猛_副本.png

由于受疫情的影响,组委会压缩了会议时间,讲座安排得比较紧凑,但各位学者均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大家奉献了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各位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语言哲学的相关话题做了深刻的探索,讲座内容丰富多彩,讲解深入浅出,研究视角多样。各位学者高屋建瓴、深邃精辟的精彩讲座使与会师生收获满满,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期待明天的精彩继续。

编辑:曲斌     终审:田志强